冷遹:辛亥将领 伯先战友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5日 | 浏览次数:
——辛亥革命中冷遹与赵伯先
陆朝宏
辛亥革命中,出现了一批以赵伯先为代表的镇江将领,这是镇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而在辛亥镇江将领中,冷遹是其杰出的一个。冷遹和赵伯先都是辛亥革命名将。在纪念辛亥百年,纪念黄花岗起义百年,纪念赵伯先逝世百年的时候,不能不想起赵伯先乡人、战友的冷遹,想起冷遹和赵伯先在辛亥革命中的共同建树,想起冷遹在辛亥革命中的作为。
赵伯先,1881年(光绪七年)生,名声,镇江大港人;冷遹 ,1882年(光绪八年)生,字御秋,镇江黄墟人。赵伯先、冷遹年龄相仿,仅小一岁。回顾冷遹与赵伯先在辛亥革命前和在辛亥革命中进行的革命活动,即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进南京新军至1911年(宣统三年)响应武昌起义率师援鄂,即冷遹23岁至29岁这6年间,他的革命经历中,会发现有其追随赵伯先与在赵伯先的带动和教育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一起开展革命活动成为赵伯先战友,与赵伯先革命斗争经历相同相合的地方,但,也有与赵伯先不在一起的时候,即与赵伯先在不同的地方分头开展革命活动,进行他自已的革命活动,互相支持,互相策应。
那么,冷遹与赵伯先在辛亥革命前和在辛亥革命中的有哪些革命活动和作为?冷遹与赵伯先有哪些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共同岁月,又有哪些单独进行革命活动的时光?他们又有怎样的革命情谊?
在同一条战线的日子里
武昌起义是由新军发动的。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本被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在辛亥革命中,却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新军中就有南京新军。南京新军的改造工作由赵伯先和冷遹等人共同进行的。学军、投新军,这是赵伯先和冷遹革命活动的共同之处。
赵伯先从事的反清革命活动,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学习军事后投军到清朝新军中去开展运动新军工作,改造新军,进而逐步掌握一支军队,以便发难起事推翻满清。1904年(光绪三十年)赵伯先对一年来所进行的革命宣传活动进行了冷静的反思结果,他认为单靠进行革命宣传是不能达到革命目的的,还是要“有文事必有武备”,发动武装起义革命才能成功。武装起义,武装何来?此时,他听说袁世凯在保定扩练北洋新军,他暗自高兴:“吾乃军人,正前往北洋,怂勇新军,一以推翻满清而图民族生存。”于是,赵伯先北上投军,由长沙前往保定,开始了革命活动中一个新阶段:探寻运动新军的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赵伯先进入北洋新军,是为的寻觅运动新军之门,等待时机,策动新军,以图革命大志。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初,后闻知南洋新军扩招,赵伯先返回南京,到南京投新军,也是为了运动新军。经在南京新军第九镇任参谋官的同乡好友陶骏保推荐,任南京新军第九镇第17协33标2营管带,后晋升为标统。
随后,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赵声积极地从事新军的革命化改造,其运动新军的思想由此走向成熟。
同一年,即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秋,23岁的冷遹从安庆武备学堂毕业。冷遹一班同乡同学20人及安庆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也追随赵伯先到南京投新军,分在33标第2营,冷遹任第二营右队队官,后被提拔为二营管带(前为赵伯先)。这样,赵伯先成为冷遹的上级,赵伯先与冷遹两个丹徒乡人成为一条战线的战友。进新军第九镇33标,与赵伯先一样,是冷遹到清军中进行反清革命活动的起点。
在新军第九镇33标,冷遹在赵伯先的教育和影响下,逐步走上反清革命活动。
赵伯先是冷遹从事革命活动的引路人。不久,冷遹就成了赵伯先的得力助手与战友。冷遹参加了赵伯先在新军第九镇33标中的运动新军活动,在新军第九镇33标的日子里,冷遹和其他的青年如柏烈武、倪映典、熊成基、李竟成和赵伯先其弟赵念伯、赵光等一起积极参加赵伯先组织的各种活动。冷遹与赵伯先两人一起,同在南京新军中开展运动新军的反清革命活动的日子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对赵伯先运动新军活动给以支持、配合。正如冷遹说的:“第九镇以赵伯先为主,柏烈武和我协助他”(冷遹:“追随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点回忆”)
接受赵伯先革命思想宣传。赵伯先运动新军认为“首重军人精神教育,以养成士兵革命思想为第一要义”。他成立官长与正副目(班长)讲堂,每天两次堂讲,还外设特别讲堂训练官兵,经常向士兵进行“精神讲话”,借机灌输革命思想。冷遹不光自已认真听讲,还认真组织士兵听赵伯先“精神讲话”,向士兵转播革命思想。
学唱九镇军歌。赵伯先为了培养士兵的爱国主义情感,特地编写了军歌,冷遹带着士兵认真学唱,训练时不断地唱,“国家恩我恩无限,生此带砺以慰我怀抱。吾济何以报国家,愿将赤血染上青青草”。军歌燎亮、激动人心。
策划夜谒明孝陵。在加强思想改造的同时,赵伯先十分重视军队战斗力的提高,经常带领士兵在夜晚和恶劣的气候中进行艰苦的训练。赵伯先与冷遹等人密谋,借夜间操练的机会,三次夜谒明孝陵,逐次向士兵讲述元、明、清史略,如朱元璋起义推翻元朝统治,满清如何入关并暗示清政府如何昏庸无能,立下不平等条约等故事。讲到痛心处常放声大哭,闻者无不落泪。正是由于这些别开生面的革命活动,反清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在赵伯先与冷遹等人的努力下,大大加速了南京新军33标的革命化进程,33标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皆剃光头以示推翻清廷之决心。”受民族意识的驱使,33标的士兵在赵伯先与冷遹等人带领下曾至玄武湖曾国藩神祠,将其中的曾国藩画像焚毁,以表示对其镇压太平天国的僧恨。
赵伯先为扩大官兵的视野,在营中设立阅书报社、俱乐部,将传播革命思想寓于普及知识之中,冷遹积极参加设在珍珠桥2营的阅书报社和设在33标本部俱乐部活动,积极参加赵伯先组织、开展的革命宣传,一起秘密进行革命宣传,密谋发动武装起义。
参加同盟会。赵伯先在1905年参加了同盟会,1906年赵伯先发展冷遹等加入同盟会。在此基础上,赵伯先、冷遹等还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各学堂的有志之士进行了联络,发展同盟会员,扩大组织,筹划成立长江流域中部同盟会,并根据孙中山先生指示,和赵伯先一起,和安徽、浙江的有关军事力量取得联系,扩大和巩固军事力量,并遵照孙中山的指示,赵伯先、冷遹等人还将军中设立的俱乐部,作为联络苏、皖、赣各省起义的机关,议决:“在时机成熟时,在长江下游首先起义,作为革命根据地。”这样,在南京的新军中就形成了一个以赵伯先为中心、以冷遹等中下级军官为主体的革命群体。南京新军已逐渐转变成为最具革命思想的武装力量。
巧打余大鸿。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9月,正当赵伯先、冷遹等人发动新军起义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成熟时,端方调任两江总督。南京新军中的革命活动从此开始受到清政府的压制,赵伯先、冷遹等人在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也对端方采取了隐蔽的斗争。端方对赵声的革命活动早有所闻,知悉33标士兵烧毁曾国藩画像之事后,他曾叫嚣:“三十三标皆革命党,可用炮轰之。”又虑赵伯先所统领的33标营房所在地三牌楼,“地属要冲,一旦有变,为其所据,更为棘手”,欲除之而后快。先是使调虎离山之计,将赵伯先降职到城外马标某营任管带,以使赵伯先与33标官兵相隔离,无从呼应,“则杀伯先易于动手。”赵伯先离职后,端方的亲信余大鸿接任标统,33标官兵在冷遹等人的领导下,一方面更为隐蔽地开展活动,一面也适当地对端方进行斗争。某次,他们利用余大鸿训话凌辱下属的弱点,冷遹鼓众向前,领头将其打倒在地,致成重伤。为抚军心,统制徐绍祯将此事压下未报,使端方吃了一个哑巴亏。
策应起义。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江西萍乡、醴陵、浏阳爆发起义,新军第九镇被调往镇压。徐绍祯因深知赵伯先能征善战,遂保举他统率由步、骑、炮、工组成的混成协赴江西围剿。赵伯先、冷遹等人秘议决定趁机举义,并且在行前派人秘赴江西与之联络。但可惜的是赵伯先领军到达江西萍乡时,起义己经失败。在端方的破坏下,赵伯先、冷遹等人在长江下游发动起义的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南京这一年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赵伯先、冷遹等人运动新军的工作成绩显著,逐渐形成了以中下级军官为核心,自上而下地对新军士兵进行革命化改造的模式。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革命青年,成为点燃苏皖地区革命烽火的火种。
接受赵伯先赠刀。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初,赵伯先领军回驻南京,端方事前接江西巡抚密报,端方得信后,立即命徐绍桢将赵伯先撤职。赵伯先洞悉其奸,不得己被迫前往广东。临行前,赵伯先将所佩开口军刀交给冷遹保存,意在委托冷遹、倪映典等人继续留在第九镇开展斗争,掌握好军队。临别赠刀,此情是何等之重,此意是何等之切,足见冷遹与赵伯先的情谊深厚;接受赠刀,接下的是信任、希望、期盼,冷遹深知领受的责任重大。他牢记赵伯先嘱托:“我等同志务必不要离开军队,若拿不住枪杆子,则革命不能成功。”赵伯先离开南京后,由正在南京陆师学堂学习的赵伯先大弟赵磬负责与冷遹等新军33标革命党人联系。
冷遹暂时结束了与赵伯先在一起的共同战斗。冷遹,在南京新军的这段时间内,开始接受了赵伯先的革命思想,也同时开始与赵伯先一起运动新军的革命生涯。
在不同战线的相互配合
战友,可以是战斗在同一条战线,同一个阵地,也可以是战斗在不同一条战线,不同一个阵地。赵伯先被撤职离开南京后,因第3营逐渐变成革命集合地及联络站,经人密告,端方又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将冷遹撤职。
冷遹与赵伯先就这样先后结束了在南京新军运动新军的反清革命活动。但,作为赵伯先志同道合的战友,冷遹继续在不同的地方默默地与赵伯先相呼应、相配合,进行着反清革命活动。
在安徽——
冷遹离开南京后,又到了安徽,开始反清革命活动的新阶段。这年他25岁。
安徽,对冷遹并不陌生。安庆是冷遹求学学军的地方。他20岁投考安徽安庆武备学堂武备学堂。在安庆武备学堂武备学堂学军中,当时,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廷丧权辱国,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忧患之中。凡是稍有血气的人,无不为国家民族的衰亡而痛愤!安庆的革命志士在柏文蔚、陈独秀、宋少侠、常恒芳的倡导下,取岳飞抗金报国、矢志不移之意,成立了“岳王会”秘密革命团体,从事反清爱国运动。冷御秋主动与“岳王会”取得联系,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同时,他化名“雨秋”在日本东京新创办的《江苏》杂志上著文鼓吹革命。可以说,冷遹的革命活动从求学时就开始了。
这时,顾忠琛任安徽新军混成旅协统,一班革命志士均依附其麾下,冷遹离开南京后,也投奔顾氏,先任督练公所教练处提调,继任60标第3营管带。并与岳王会取得联系。其时,安徽新军骑兵营管带倪映典,骑兵营后队队官熊成基等及许多岳王会骨干,都是冷遹在南京第九镇时的同事,而军需官冷晓山是他的三哥。
在安徽,冷遹参与了谋划秋操起义。安庆城一面临江、一面背山,上达江西,下连南京,能攻能守。此时正逢南洋决议陆军八、九两镇派部队举行会操,地点选择在安徽太湖县境内。
秋操,即新军秋季军事操练,是晚清政府检阅新军陆军编练结果的军事演习。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阴历六月,袁世凯督练的北洋新军六镇正式成军。为了检验练兵成果、考察这支部队的实际作战能力,曾在这年秋季10月,清政府在直隶河间举行过一次北洋军内部的大会操。这是北洋新军举行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正式野战演习,历史称此为“河间秋操”。赵伯先北上投军曾参加了这次军事演习。参加会操的北洋新军其编制为镇,镇是北洋新军的一级建制,相当于师,编制顺序由上到下依次为:镇、协、标、营、队、排、棚;赵伯先担任其中参加秋操新军某镇的一个队官。他曾想趁此次机会在北洋新军中活动,运动新军,相机革命。
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岳王会决定利用这次太湖秋操的机会发动起义,在安庆三祖寺,杨氏试馆内设立一个秘密机构,公推冷遹为全军起义总指挥。不料机密泄漏,端方撤换了顾忠琛协统和倪映典骑兵营管带职务,并佯把冷遹调任南京转动局提调。
冷遹自知凶多无吉,在上船临别前,与林达庆、宋紫云相见无言,彼此点头会意。将赵伯先留赠的开口刀与宋紫云的佩刀交换,一言未发。他像赵伯先离别时一样,以赠赵伯先留下的刀与换刀,来表达自己的千言万语,来鼓励战友,牢记赵伯先的嘱托,将反清斗争继续进行下去。
在赵伯先召唤时——
1909年(宣统元年),赵伯先为准备广州起义,派人到南京组织人员到广州参加起义。冷遹应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的赵伯先密约,在刚刚结婚后8天,便将家属托其兄冷晓山和江月青义兄,别妻只身赴香港为革命继续努力。这年冷遹27岁。
这时,王孝缜(同盟会员)受广西巡抚张鸣歧委托,延览新军人才,由北京取道香港回广西,碰到冷遹,两人一见如故。王孝缜邀冷遹同入广西,赵伯先也正想派人到广西,冷遹便转道广西,去广西开辟新的战线。到广西,是冷遹开展革命活动的又一新阶段。
这样,冷遹就成为广西革命最初发动者之一。冷遹在广西任陆军小学提调。李宗仁、白崇禧正在该校读书,是他的学生。冷遹在学生中大力宣传革命主张,介绍进步学生加入同盟会。
不久,冷遹因有革命嫌疑被解职。1910年(宣统二年)3月,已是同盟会会员的何遂、耿毅受军咨府之命调查中越边防,便邀冷遹同行。趁调查边防之便,广泛联络各地革命同志。 他们翻越十万大山,先到镇南关(今友谊关),再到龙川结识了清军管带、革命党人陈裕,大家都认为“各地都应组织起来,互通声气,便可连成一片”。于是决定由耿毅一人继续前进调查边防,搪塞官府。冷遹与何遂秘密转赴昆明,云南革命志士在讲武堂俱乐部为他们举行了一次密会,到会的有李根源、方声涛、罗佩其、唐继尧等30多人,主要商讨滇桂革命如何合作等问题。一周后,冷遹、何遂仍回河内,与耿毅会合,经海防到达香港。
在香港同盟会总部,冷遹见到了赵伯先和黄兴。冷遹与赵伯先相见,分外高兴。他们共商大计。黄兴并告诉冷遹:“南宁讲武堂总办蔡锷(松坡)也是革命同志。”并写一封信介绍给他:“你们要多与蔡松坡联系。”这年8月,冷遹与何遂、耿毅等人创立了同盟会广西支部,并歃血为盟,到会的有干部学堂、陆军小学、学兵营、谘议局等部门20多官兵,从此,广西同盟会的组织逐渐壮大起来。
不久,冷遹恢复了陆军小学提调的职务,更便于开展工作。广西同盟会又租了福裳街2号的房子,作为活动中心,出版《南报》(后改名《南风报》),宣传革命。这时革命党人的生活是苦而乐观的,冷遹月薪80元,全部交给同盟会组织,何遂除每月寄30元回老家供养母亲外,剩下的也全交组织。
在辛亥革命中
1911年,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一年。在这一年的风云中,冷遹进行了两件重要的大事。
密谋响应广州起义——
辛亥年(1911年)初,29岁的冷遹已任广西新军参谋处参谋,后任广西新军督编协协统,以广西陆军小学堂、陆军干部学堂和学兵营的毕业生为骨干,积聚革命力量。此时,香港同盟会本部派一唐姓同志找冷遹,询问广西同盟会发展情况,通知4月将在广州起义,决定由冷遹负责桂林方面,加紧联络地方革命力量,密谋响应。
4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这便是赵伯先担任起义总指挥的著名的黄花岗之役,牺牲86名同志。广西策划响应之举,也走露了风声。 一时剑拔弩张,风声鹤唳。因革命党握有军队实权,一般清末官僚又习惯于粉饰太平,广西巡抚沈秉坤未敢深究,只把学兵营长方声涛解职,但加紧对革命党人的监视,冷遹成为“嫌疑犯”。冷遹表现十分镇定,与清廷当局周旋,当局对他们戒备日懈。在此情况下,冷遹便韬光养晦,平日游山玩水,拉琴唱戏,还拜了把兄弟。冷遹年长称大爷,耿毅称二爷,时秀峰称三爷,刘松甫称四爷,何遂称五爷,景福戏院一个唱小旦的荣兰称六爷,后来排到二十几爷。许多人并非同盟会会员,由此混熟了,后来大多参加了革命。
响应武昌起义出师援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此时,29岁的冷遹已任广西同盟会支部副支部长、支部长,主持广西同盟会工作。武昌起义后,广西同盟会支部原定于10月30日响应,因暴雨成灾,被阻未能出发。旧官僚与立宪派得悉,为了抢夺政权,于11月7日宣布和平光复。广西光复后,新军改称民军。这时清军南下,企图扑灭革命,汉口、汉阳先后失守。广西同盟会支部决定以民军混成协援助,冷遹被任命为广西混成协统领,出师援鄂。11月,在桂林召开的欢送出师大会上,冷遹登台代表援鄂桂军讲话,表达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决心。冷遹一行经长沙到湖北金口,由金口渡口到黄陵矾,准备进攻山东附近的毛成渡。镇守的清军于振长,十分迷信,得知地名叫毛(猫)成渡,认为己姓于(鱼),遇毛(猫)不利,丢下辎重、粮食跑了。援鄂军前进至孝感,南北和议已开始, 12月,冷遹到上海,以南方革命党副代表身份参加南北会谈。1912年(民国元年)1月,奉临时政府陆军命令,冷遹又率军开往南京,参与创建共和。
在两将军成长的历程中
家乡总是会给每个人以各种影响的。从镇江走出去的赵伯先、冷遹两将军,和其他镇江籍的辛亥将领一样,尽管各人的家庭不同,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家庭熏陶不同,个人经历、学历不同,但,他们都在青少年时代就逐步确立了爱国并反清救中华的思想,这都是家乡影响的结果。
作为同是出生在镇江(丹徒)的冷遹与赵伯先,从青少年时代起两人就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虽生活不在一个地方。
如果说赵伯先由爱国主义思想到改良主义思想再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他21岁到南京,先后进江南水师学堂、陆师学堂,开始接触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和1902年陆师学堂毕业后,东渡日本考察军政,结识了黄兴等不少革命志士有关。但他少年“生而有大志,龙行虎步,瞻视非常,既负奇慧,复擅神力,慕义若渴,疾恶如仇”(柳亚子), 能文善武,富正义感,则是因为他自小接受父亲传授的崇拜岳飞等民族英雄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家乡历经的郑成功反清复明攻进长江直抵南京过程中战斗场面和失败后退回台湾遭到的血腥镇压,后来又遭清廷海禁浩劫等民族灾难,及至1842年英国侵略军进攻圌山炮台遭到炮台炮击等等悲壮史实构成的独特本土历史文化,对其也产生了不能磨灭的影响。
冷遹,“素性谨慎笃厚,沉静寡言,办事干练”(《 冷遹年表》)。他6岁丧母,家境贫寒,全家靠大哥冷晓云在镇江小码头开一杂货店维持温饱。冷遹曾上过几年私塾,读书很用功,每天放学回家,在帮助料理家务之余,总是手不释卷,也特别崇拜历史上的爱国志士和英雄人物。冷晓云的小本生意清淡,家庭经济困难,仅能糊口,无奈之中,冷遹只好辍学。经人介绍,13岁的他在苏北宝应县城一家钱庄当学徒,尝尽人间艰辛。每天除在店中干活,还要替老板带孩子,做家务,累得腰酸背直。因不堪折磨和凌辱,他没到满师,即愤而辞归。冷遹就在大哥店中协助料理店务,每天起早到市中心大市口、五条街一带挑担进货,他每天来往城里城外,都要走过五十三坡观音洞旁,常见洞内蜷宿着许多无家可归以乞讨为生的流浪者,情景十分凄苦。他回家后闷闷不乐,对兄嫂讲其所见情景后发誓道:“他日得志,定要让所有的贫苦人有饭吃,有屋住。”从五十三坡经过,他还要天天看到鸦片战争后,五十三坡下被英国占有的租界,看见租界内的英人税务司、巡捕房、英美洋行等,他对租界里的马路一概不许华人通行,对英人坐轿在华界街道的横冲直撞,如行人避让不及,还被辱骂呵斥十分不满。一次他和友人在宝盖山处散步,途中见英人坐轿来往经过盛气凌人,都义愤填膺,怒视洋人大声呵道:“中国被洋人欺侮到这种地步,真是国家的耻辱!”每天他到镇江城里大市口、五条街,都要经过城里专为旗人建的旗营,看到旗人官兵对百姓么五喝六,却不敢冒犯洋人。有一次,他们几人进城,受旗人凌辱,十分气恼,同声咒骂,共勉道:“欲雪耻辱,惟有读书。”就这样,他由从所见所闻所受到伤害的民族感情渐渐上升为对洋人、旗人的愤恨又渐渐上升为爱国反清革命思想。
青少年时代就满怀爱国热情,同情穷人,不甘受民族旗人凌辱,不甘洋人横行,崇拜历史上的爱国志士和英雄人物。这是家乡特有的历史文化对两位将军在成长中的影响。
两人在打入新军、运动新军、组织武装起义的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后,在革命活动过程中,两人都受到清廷的打击、迫害,但冷遹受到的打击、迫害比赵伯先还多。他经受了更多的考验;一是端方欺骗、狱中考验。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安徽举义不料机密泄漏后,端方撤换了协统顾忠琛和骑兵营管带倪映典的职务,对冷遹则采取欺骗方法,说是把他调任南京转动局提调。然而,26岁的冷遹刚到南京后,第二天即被投入江宁县监狱,在狱中多次遭严刑拷打,昏死三次。冷遹生性刚毅,视死如归,不供一词。端方束手无策,一面在报上诡称“冷遭正法”,以欺骗革命志士和百姓;一面将冷遹暂行关押。到了夏季,狱中蚊虫甚多,冷遹身戴手铐脚镣,浑身上下均被蚊虫叮咬,又因严行拷打,遍身是伤,无一处好肉。冷遹深知清廷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对他不会轻易放过,所以对清延当局不抱任何幻想。其时,在演习中的新军八、九镇部队,忽得北京消息,光绪、慈禧死去,宣统登基。岳王会又推熊成基为起义总指挥,于11月19日夜发动近代史上著名的“安庆起义”,但终因寡不敌众,牺牲惨重而失败。1909年(宣统元年)5月,清廷升调端方为直隶总督,端方对冷遹案并未掌握实据,急于离宁赴任。加上冷遹的义兄积极奔走营救,设法找到同情革命党的端方幕僚、曾任藩司右参议的罗绍田。经罗多方出力营救,冷遹这才获释,返回镇江。冷遹经受了一次严竣的考验。二是经受亲情考验,别新婚妻子。出狱后,冷遹回镇江家乡,冷遹与家乡黄墟的殷嗣辉结婚,此时冷遹已28岁。殷小冷三岁,是幼年失去父母的贫农家孤女。此时,冷遹收到赵伯先要他去南方参加起义的组织工作的密信,以革命大业为重的冷遹即在新婚8天后,告别新婚妻子,应召赴港,继续投身革命活动。
冷遹与赵伯先两人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但是革命的理想一样,是一对配合默契、生死与共的乡人,是一对目标一致、情谊深厚的革命战友。可惜的是赵伯先“壮志未酬身先死”,未能看到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冷遹却直接带着起义广西民军参加支援武昌起义,参加南北和谈,参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典礼,亲眼看到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看到共和的实现。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冷遹一派军人风度,笑容可掬地坐在孙中山身边。孙中山授予冷遹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并委任他为民国第一军第三师师长。
赵伯先被孙中山追赠上将军,冷遹被孙中山授予中将军衔。由此,也可以看出赵伯先、冷遹在辛亥革命中的各人贡献。他们是辛亥革命中的功臣。作为乡人、战友,冷遹实现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赵伯先临终前“雪耻唯君等!”的嘱托与创建共和的遗愿。并在1912年赵伯先灵柩运回镇江安葬时,从外地赶回镇江致哀治丧,担任追悼会主持人之一;在1926年发起筹集资金塑赵伯先铜像、建伯先公园,让赵伯先年轻、英武的将军形象永远矗立在镇江的大地上。1931年6月赵伯先铜像揭幕、伯先公园落成。镇江有了第一个纪念性公园,镇江人民有了缅怀辛亥先烈赵伯先的场所。 6年间,冷遹为铜像、公园的建成,克服了许多困难,倾注了大量心血,赵伯先铜像、伯先公园及伯先路,凝聚了冷遹和镇江人民对赵伯先的缅怀与崇敬。
- 上一篇:冷遹纪念馆馆长一行到访中华职业教育社
- 写一篇:冷遹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史实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5日 | 浏览次数:
——辛亥革命中冷遹与赵伯先
陆朝宏
辛亥革命中,出现了一批以赵伯先为代表的镇江将领,这是镇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而在辛亥镇江将领中,冷遹是其杰出的一个。冷遹和赵伯先都是辛亥革命名将。在纪念辛亥百年,纪念黄花岗起义百年,纪念赵伯先逝世百年的时候,不能不想起赵伯先乡人、战友的冷遹,想起冷遹和赵伯先在辛亥革命中的共同建树,想起冷遹在辛亥革命中的作为。
赵伯先,1881年(光绪七年)生,名声,镇江大港人;冷遹 ,1882年(光绪八年)生,字御秋,镇江黄墟人。赵伯先、冷遹年龄相仿,仅小一岁。回顾冷遹与赵伯先在辛亥革命前和在辛亥革命中进行的革命活动,即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进南京新军至1911年(宣统三年)响应武昌起义率师援鄂,即冷遹23岁至29岁这6年间,他的革命经历中,会发现有其追随赵伯先与在赵伯先的带动和教育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一起开展革命活动成为赵伯先战友,与赵伯先革命斗争经历相同相合的地方,但,也有与赵伯先不在一起的时候,即与赵伯先在不同的地方分头开展革命活动,进行他自已的革命活动,互相支持,互相策应。
那么,冷遹与赵伯先在辛亥革命前和在辛亥革命中的有哪些革命活动和作为?冷遹与赵伯先有哪些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共同岁月,又有哪些单独进行革命活动的时光?他们又有怎样的革命情谊?
在同一条战线的日子里
武昌起义是由新军发动的。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本被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在辛亥革命中,却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新军中就有南京新军。南京新军的改造工作由赵伯先和冷遹等人共同进行的。学军、投新军,这是赵伯先和冷遹革命活动的共同之处。
赵伯先从事的反清革命活动,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学习军事后投军到清朝新军中去开展运动新军工作,改造新军,进而逐步掌握一支军队,以便发难起事推翻满清。1904年(光绪三十年)赵伯先对一年来所进行的革命宣传活动进行了冷静的反思结果,他认为单靠进行革命宣传是不能达到革命目的的,还是要“有文事必有武备”,发动武装起义革命才能成功。武装起义,武装何来?此时,他听说袁世凯在保定扩练北洋新军,他暗自高兴:“吾乃军人,正前往北洋,怂勇新军,一以推翻满清而图民族生存。”于是,赵伯先北上投军,由长沙前往保定,开始了革命活动中一个新阶段:探寻运动新军的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赵伯先进入北洋新军,是为的寻觅运动新军之门,等待时机,策动新军,以图革命大志。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初,后闻知南洋新军扩招,赵伯先返回南京,到南京投新军,也是为了运动新军。经在南京新军第九镇任参谋官的同乡好友陶骏保推荐,任南京新军第九镇第17协33标2营管带,后晋升为标统。
随后,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赵声积极地从事新军的革命化改造,其运动新军的思想由此走向成熟。
同一年,即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秋,23岁的冷遹从安庆武备学堂毕业。冷遹一班同乡同学20人及安庆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也追随赵伯先到南京投新军,分在33标第2营,冷遹任第二营右队队官,后被提拔为二营管带(前为赵伯先)。这样,赵伯先成为冷遹的上级,赵伯先与冷遹两个丹徒乡人成为一条战线的战友。进新军第九镇33标,与赵伯先一样,是冷遹到清军中进行反清革命活动的起点。
在新军第九镇33标,冷遹在赵伯先的教育和影响下,逐步走上反清革命活动。
赵伯先是冷遹从事革命活动的引路人。不久,冷遹就成了赵伯先的得力助手与战友。冷遹参加了赵伯先在新军第九镇33标中的运动新军活动,在新军第九镇33标的日子里,冷遹和其他的青年如柏烈武、倪映典、熊成基、李竟成和赵伯先其弟赵念伯、赵光等一起积极参加赵伯先组织的各种活动。冷遹与赵伯先两人一起,同在南京新军中开展运动新军的反清革命活动的日子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对赵伯先运动新军活动给以支持、配合。正如冷遹说的:“第九镇以赵伯先为主,柏烈武和我协助他”(冷遹:“追随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点回忆”)
接受赵伯先革命思想宣传。赵伯先运动新军认为“首重军人精神教育,以养成士兵革命思想为第一要义”。他成立官长与正副目(班长)讲堂,每天两次堂讲,还外设特别讲堂训练官兵,经常向士兵进行“精神讲话”,借机灌输革命思想。冷遹不光自已认真听讲,还认真组织士兵听赵伯先“精神讲话”,向士兵转播革命思想。
学唱九镇军歌。赵伯先为了培养士兵的爱国主义情感,特地编写了军歌,冷遹带着士兵认真学唱,训练时不断地唱,“国家恩我恩无限,生此带砺以慰我怀抱。吾济何以报国家,愿将赤血染上青青草”。军歌燎亮、激动人心。
策划夜谒明孝陵。在加强思想改造的同时,赵伯先十分重视军队战斗力的提高,经常带领士兵在夜晚和恶劣的气候中进行艰苦的训练。赵伯先与冷遹等人密谋,借夜间操练的机会,三次夜谒明孝陵,逐次向士兵讲述元、明、清史略,如朱元璋起义推翻元朝统治,满清如何入关并暗示清政府如何昏庸无能,立下不平等条约等故事。讲到痛心处常放声大哭,闻者无不落泪。正是由于这些别开生面的革命活动,反清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在赵伯先与冷遹等人的努力下,大大加速了南京新军33标的革命化进程,33标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皆剃光头以示推翻清廷之决心。”受民族意识的驱使,33标的士兵在赵伯先与冷遹等人带领下曾至玄武湖曾国藩神祠,将其中的曾国藩画像焚毁,以表示对其镇压太平天国的僧恨。
赵伯先为扩大官兵的视野,在营中设立阅书报社、俱乐部,将传播革命思想寓于普及知识之中,冷遹积极参加设在珍珠桥2营的阅书报社和设在33标本部俱乐部活动,积极参加赵伯先组织、开展的革命宣传,一起秘密进行革命宣传,密谋发动武装起义。
参加同盟会。赵伯先在1905年参加了同盟会,1906年赵伯先发展冷遹等加入同盟会。在此基础上,赵伯先、冷遹等还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各学堂的有志之士进行了联络,发展同盟会员,扩大组织,筹划成立长江流域中部同盟会,并根据孙中山先生指示,和赵伯先一起,和安徽、浙江的有关军事力量取得联系,扩大和巩固军事力量,并遵照孙中山的指示,赵伯先、冷遹等人还将军中设立的俱乐部,作为联络苏、皖、赣各省起义的机关,议决:“在时机成熟时,在长江下游首先起义,作为革命根据地。”这样,在南京的新军中就形成了一个以赵伯先为中心、以冷遹等中下级军官为主体的革命群体。南京新军已逐渐转变成为最具革命思想的武装力量。
巧打余大鸿。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9月,正当赵伯先、冷遹等人发动新军起义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成熟时,端方调任两江总督。南京新军中的革命活动从此开始受到清政府的压制,赵伯先、冷遹等人在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也对端方采取了隐蔽的斗争。端方对赵声的革命活动早有所闻,知悉33标士兵烧毁曾国藩画像之事后,他曾叫嚣:“三十三标皆革命党,可用炮轰之。”又虑赵伯先所统领的33标营房所在地三牌楼,“地属要冲,一旦有变,为其所据,更为棘手”,欲除之而后快。先是使调虎离山之计,将赵伯先降职到城外马标某营任管带,以使赵伯先与33标官兵相隔离,无从呼应,“则杀伯先易于动手。”赵伯先离职后,端方的亲信余大鸿接任标统,33标官兵在冷遹等人的领导下,一方面更为隐蔽地开展活动,一面也适当地对端方进行斗争。某次,他们利用余大鸿训话凌辱下属的弱点,冷遹鼓众向前,领头将其打倒在地,致成重伤。为抚军心,统制徐绍祯将此事压下未报,使端方吃了一个哑巴亏。
策应起义。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江西萍乡、醴陵、浏阳爆发起义,新军第九镇被调往镇压。徐绍祯因深知赵伯先能征善战,遂保举他统率由步、骑、炮、工组成的混成协赴江西围剿。赵伯先、冷遹等人秘议决定趁机举义,并且在行前派人秘赴江西与之联络。但可惜的是赵伯先领军到达江西萍乡时,起义己经失败。在端方的破坏下,赵伯先、冷遹等人在长江下游发动起义的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南京这一年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赵伯先、冷遹等人运动新军的工作成绩显著,逐渐形成了以中下级军官为核心,自上而下地对新军士兵进行革命化改造的模式。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革命青年,成为点燃苏皖地区革命烽火的火种。
接受赵伯先赠刀。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初,赵伯先领军回驻南京,端方事前接江西巡抚密报,端方得信后,立即命徐绍桢将赵伯先撤职。赵伯先洞悉其奸,不得己被迫前往广东。临行前,赵伯先将所佩开口军刀交给冷遹保存,意在委托冷遹、倪映典等人继续留在第九镇开展斗争,掌握好军队。临别赠刀,此情是何等之重,此意是何等之切,足见冷遹与赵伯先的情谊深厚;接受赠刀,接下的是信任、希望、期盼,冷遹深知领受的责任重大。他牢记赵伯先嘱托:“我等同志务必不要离开军队,若拿不住枪杆子,则革命不能成功。”赵伯先离开南京后,由正在南京陆师学堂学习的赵伯先大弟赵磬负责与冷遹等新军33标革命党人联系。
冷遹暂时结束了与赵伯先在一起的共同战斗。冷遹,在南京新军的这段时间内,开始接受了赵伯先的革命思想,也同时开始与赵伯先一起运动新军的革命生涯。
在不同战线的相互配合
战友,可以是战斗在同一条战线,同一个阵地,也可以是战斗在不同一条战线,不同一个阵地。赵伯先被撤职离开南京后,因第3营逐渐变成革命集合地及联络站,经人密告,端方又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将冷遹撤职。
冷遹与赵伯先就这样先后结束了在南京新军运动新军的反清革命活动。但,作为赵伯先志同道合的战友,冷遹继续在不同的地方默默地与赵伯先相呼应、相配合,进行着反清革命活动。
在安徽——
冷遹离开南京后,又到了安徽,开始反清革命活动的新阶段。这年他25岁。
安徽,对冷遹并不陌生。安庆是冷遹求学学军的地方。他20岁投考安徽安庆武备学堂武备学堂。在安庆武备学堂武备学堂学军中,当时,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廷丧权辱国,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忧患之中。凡是稍有血气的人,无不为国家民族的衰亡而痛愤!安庆的革命志士在柏文蔚、陈独秀、宋少侠、常恒芳的倡导下,取岳飞抗金报国、矢志不移之意,成立了“岳王会”秘密革命团体,从事反清爱国运动。冷御秋主动与“岳王会”取得联系,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同时,他化名“雨秋”在日本东京新创办的《江苏》杂志上著文鼓吹革命。可以说,冷遹的革命活动从求学时就开始了。
这时,顾忠琛任安徽新军混成旅协统,一班革命志士均依附其麾下,冷遹离开南京后,也投奔顾氏,先任督练公所教练处提调,继任60标第3营管带。并与岳王会取得联系。其时,安徽新军骑兵营管带倪映典,骑兵营后队队官熊成基等及许多岳王会骨干,都是冷遹在南京第九镇时的同事,而军需官冷晓山是他的三哥。
在安徽,冷遹参与了谋划秋操起义。安庆城一面临江、一面背山,上达江西,下连南京,能攻能守。此时正逢南洋决议陆军八、九两镇派部队举行会操,地点选择在安徽太湖县境内。
秋操,即新军秋季军事操练,是晚清政府检阅新军陆军编练结果的军事演习。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阴历六月,袁世凯督练的北洋新军六镇正式成军。为了检验练兵成果、考察这支部队的实际作战能力,曾在这年秋季10月,清政府在直隶河间举行过一次北洋军内部的大会操。这是北洋新军举行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正式野战演习,历史称此为“河间秋操”。赵伯先北上投军曾参加了这次军事演习。参加会操的北洋新军其编制为镇,镇是北洋新军的一级建制,相当于师,编制顺序由上到下依次为:镇、协、标、营、队、排、棚;赵伯先担任其中参加秋操新军某镇的一个队官。他曾想趁此次机会在北洋新军中活动,运动新军,相机革命。
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岳王会决定利用这次太湖秋操的机会发动起义,在安庆三祖寺,杨氏试馆内设立一个秘密机构,公推冷遹为全军起义总指挥。不料机密泄漏,端方撤换了顾忠琛协统和倪映典骑兵营管带职务,并佯把冷遹调任南京转动局提调。
冷遹自知凶多无吉,在上船临别前,与林达庆、宋紫云相见无言,彼此点头会意。将赵伯先留赠的开口刀与宋紫云的佩刀交换,一言未发。他像赵伯先离别时一样,以赠赵伯先留下的刀与换刀,来表达自己的千言万语,来鼓励战友,牢记赵伯先的嘱托,将反清斗争继续进行下去。
在赵伯先召唤时——
1909年(宣统元年),赵伯先为准备广州起义,派人到南京组织人员到广州参加起义。冷遹应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的赵伯先密约,在刚刚结婚后8天,便将家属托其兄冷晓山和江月青义兄,别妻只身赴香港为革命继续努力。这年冷遹27岁。
这时,王孝缜(同盟会员)受广西巡抚张鸣歧委托,延览新军人才,由北京取道香港回广西,碰到冷遹,两人一见如故。王孝缜邀冷遹同入广西,赵伯先也正想派人到广西,冷遹便转道广西,去广西开辟新的战线。到广西,是冷遹开展革命活动的又一新阶段。
这样,冷遹就成为广西革命最初发动者之一。冷遹在广西任陆军小学提调。李宗仁、白崇禧正在该校读书,是他的学生。冷遹在学生中大力宣传革命主张,介绍进步学生加入同盟会。
不久,冷遹因有革命嫌疑被解职。1910年(宣统二年)3月,已是同盟会会员的何遂、耿毅受军咨府之命调查中越边防,便邀冷遹同行。趁调查边防之便,广泛联络各地革命同志。 他们翻越十万大山,先到镇南关(今友谊关),再到龙川结识了清军管带、革命党人陈裕,大家都认为“各地都应组织起来,互通声气,便可连成一片”。于是决定由耿毅一人继续前进调查边防,搪塞官府。冷遹与何遂秘密转赴昆明,云南革命志士在讲武堂俱乐部为他们举行了一次密会,到会的有李根源、方声涛、罗佩其、唐继尧等30多人,主要商讨滇桂革命如何合作等问题。一周后,冷遹、何遂仍回河内,与耿毅会合,经海防到达香港。
在香港同盟会总部,冷遹见到了赵伯先和黄兴。冷遹与赵伯先相见,分外高兴。他们共商大计。黄兴并告诉冷遹:“南宁讲武堂总办蔡锷(松坡)也是革命同志。”并写一封信介绍给他:“你们要多与蔡松坡联系。”这年8月,冷遹与何遂、耿毅等人创立了同盟会广西支部,并歃血为盟,到会的有干部学堂、陆军小学、学兵营、谘议局等部门20多官兵,从此,广西同盟会的组织逐渐壮大起来。
不久,冷遹恢复了陆军小学提调的职务,更便于开展工作。广西同盟会又租了福裳街2号的房子,作为活动中心,出版《南报》(后改名《南风报》),宣传革命。这时革命党人的生活是苦而乐观的,冷遹月薪80元,全部交给同盟会组织,何遂除每月寄30元回老家供养母亲外,剩下的也全交组织。
在辛亥革命中
1911年,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一年。在这一年的风云中,冷遹进行了两件重要的大事。
密谋响应广州起义——
辛亥年(1911年)初,29岁的冷遹已任广西新军参谋处参谋,后任广西新军督编协协统,以广西陆军小学堂、陆军干部学堂和学兵营的毕业生为骨干,积聚革命力量。此时,香港同盟会本部派一唐姓同志找冷遹,询问广西同盟会发展情况,通知4月将在广州起义,决定由冷遹负责桂林方面,加紧联络地方革命力量,密谋响应。
4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这便是赵伯先担任起义总指挥的著名的黄花岗之役,牺牲86名同志。广西策划响应之举,也走露了风声。 一时剑拔弩张,风声鹤唳。因革命党握有军队实权,一般清末官僚又习惯于粉饰太平,广西巡抚沈秉坤未敢深究,只把学兵营长方声涛解职,但加紧对革命党人的监视,冷遹成为“嫌疑犯”。冷遹表现十分镇定,与清廷当局周旋,当局对他们戒备日懈。在此情况下,冷遹便韬光养晦,平日游山玩水,拉琴唱戏,还拜了把兄弟。冷遹年长称大爷,耿毅称二爷,时秀峰称三爷,刘松甫称四爷,何遂称五爷,景福戏院一个唱小旦的荣兰称六爷,后来排到二十几爷。许多人并非同盟会会员,由此混熟了,后来大多参加了革命。
响应武昌起义出师援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此时,29岁的冷遹已任广西同盟会支部副支部长、支部长,主持广西同盟会工作。武昌起义后,广西同盟会支部原定于10月30日响应,因暴雨成灾,被阻未能出发。旧官僚与立宪派得悉,为了抢夺政权,于11月7日宣布和平光复。广西光复后,新军改称民军。这时清军南下,企图扑灭革命,汉口、汉阳先后失守。广西同盟会支部决定以民军混成协援助,冷遹被任命为广西混成协统领,出师援鄂。11月,在桂林召开的欢送出师大会上,冷遹登台代表援鄂桂军讲话,表达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决心。冷遹一行经长沙到湖北金口,由金口渡口到黄陵矾,准备进攻山东附近的毛成渡。镇守的清军于振长,十分迷信,得知地名叫毛(猫)成渡,认为己姓于(鱼),遇毛(猫)不利,丢下辎重、粮食跑了。援鄂军前进至孝感,南北和议已开始, 12月,冷遹到上海,以南方革命党副代表身份参加南北会谈。1912年(民国元年)1月,奉临时政府陆军命令,冷遹又率军开往南京,参与创建共和。
在两将军成长的历程中
家乡总是会给每个人以各种影响的。从镇江走出去的赵伯先、冷遹两将军,和其他镇江籍的辛亥将领一样,尽管各人的家庭不同,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家庭熏陶不同,个人经历、学历不同,但,他们都在青少年时代就逐步确立了爱国并反清救中华的思想,这都是家乡影响的结果。
作为同是出生在镇江(丹徒)的冷遹与赵伯先,从青少年时代起两人就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虽生活不在一个地方。
如果说赵伯先由爱国主义思想到改良主义思想再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他21岁到南京,先后进江南水师学堂、陆师学堂,开始接触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和1902年陆师学堂毕业后,东渡日本考察军政,结识了黄兴等不少革命志士有关。但他少年“生而有大志,龙行虎步,瞻视非常,既负奇慧,复擅神力,慕义若渴,疾恶如仇”(柳亚子), 能文善武,富正义感,则是因为他自小接受父亲传授的崇拜岳飞等民族英雄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家乡历经的郑成功反清复明攻进长江直抵南京过程中战斗场面和失败后退回台湾遭到的血腥镇压,后来又遭清廷海禁浩劫等民族灾难,及至1842年英国侵略军进攻圌山炮台遭到炮台炮击等等悲壮史实构成的独特本土历史文化,对其也产生了不能磨灭的影响。
冷遹,“素性谨慎笃厚,沉静寡言,办事干练”(《 冷遹年表》)。他6岁丧母,家境贫寒,全家靠大哥冷晓云在镇江小码头开一杂货店维持温饱。冷遹曾上过几年私塾,读书很用功,每天放学回家,在帮助料理家务之余,总是手不释卷,也特别崇拜历史上的爱国志士和英雄人物。冷晓云的小本生意清淡,家庭经济困难,仅能糊口,无奈之中,冷遹只好辍学。经人介绍,13岁的他在苏北宝应县城一家钱庄当学徒,尝尽人间艰辛。每天除在店中干活,还要替老板带孩子,做家务,累得腰酸背直。因不堪折磨和凌辱,他没到满师,即愤而辞归。冷遹就在大哥店中协助料理店务,每天起早到市中心大市口、五条街一带挑担进货,他每天来往城里城外,都要走过五十三坡观音洞旁,常见洞内蜷宿着许多无家可归以乞讨为生的流浪者,情景十分凄苦。他回家后闷闷不乐,对兄嫂讲其所见情景后发誓道:“他日得志,定要让所有的贫苦人有饭吃,有屋住。”从五十三坡经过,他还要天天看到鸦片战争后,五十三坡下被英国占有的租界,看见租界内的英人税务司、巡捕房、英美洋行等,他对租界里的马路一概不许华人通行,对英人坐轿在华界街道的横冲直撞,如行人避让不及,还被辱骂呵斥十分不满。一次他和友人在宝盖山处散步,途中见英人坐轿来往经过盛气凌人,都义愤填膺,怒视洋人大声呵道:“中国被洋人欺侮到这种地步,真是国家的耻辱!”每天他到镇江城里大市口、五条街,都要经过城里专为旗人建的旗营,看到旗人官兵对百姓么五喝六,却不敢冒犯洋人。有一次,他们几人进城,受旗人凌辱,十分气恼,同声咒骂,共勉道:“欲雪耻辱,惟有读书。”就这样,他由从所见所闻所受到伤害的民族感情渐渐上升为对洋人、旗人的愤恨又渐渐上升为爱国反清革命思想。
青少年时代就满怀爱国热情,同情穷人,不甘受民族旗人凌辱,不甘洋人横行,崇拜历史上的爱国志士和英雄人物。这是家乡特有的历史文化对两位将军在成长中的影响。
两人在打入新军、运动新军、组织武装起义的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后,在革命活动过程中,两人都受到清廷的打击、迫害,但冷遹受到的打击、迫害比赵伯先还多。他经受了更多的考验;一是端方欺骗、狱中考验。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安徽举义不料机密泄漏后,端方撤换了协统顾忠琛和骑兵营管带倪映典的职务,对冷遹则采取欺骗方法,说是把他调任南京转动局提调。然而,26岁的冷遹刚到南京后,第二天即被投入江宁县监狱,在狱中多次遭严刑拷打,昏死三次。冷遹生性刚毅,视死如归,不供一词。端方束手无策,一面在报上诡称“冷遭正法”,以欺骗革命志士和百姓;一面将冷遹暂行关押。到了夏季,狱中蚊虫甚多,冷遹身戴手铐脚镣,浑身上下均被蚊虫叮咬,又因严行拷打,遍身是伤,无一处好肉。冷遹深知清廷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对他不会轻易放过,所以对清延当局不抱任何幻想。其时,在演习中的新军八、九镇部队,忽得北京消息,光绪、慈禧死去,宣统登基。岳王会又推熊成基为起义总指挥,于11月19日夜发动近代史上著名的“安庆起义”,但终因寡不敌众,牺牲惨重而失败。1909年(宣统元年)5月,清廷升调端方为直隶总督,端方对冷遹案并未掌握实据,急于离宁赴任。加上冷遹的义兄积极奔走营救,设法找到同情革命党的端方幕僚、曾任藩司右参议的罗绍田。经罗多方出力营救,冷遹这才获释,返回镇江。冷遹经受了一次严竣的考验。二是经受亲情考验,别新婚妻子。出狱后,冷遹回镇江家乡,冷遹与家乡黄墟的殷嗣辉结婚,此时冷遹已28岁。殷小冷三岁,是幼年失去父母的贫农家孤女。此时,冷遹收到赵伯先要他去南方参加起义的组织工作的密信,以革命大业为重的冷遹即在新婚8天后,告别新婚妻子,应召赴港,继续投身革命活动。
冷遹与赵伯先两人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但是革命的理想一样,是一对配合默契、生死与共的乡人,是一对目标一致、情谊深厚的革命战友。可惜的是赵伯先“壮志未酬身先死”,未能看到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冷遹却直接带着起义广西民军参加支援武昌起义,参加南北和谈,参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典礼,亲眼看到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看到共和的实现。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冷遹一派军人风度,笑容可掬地坐在孙中山身边。孙中山授予冷遹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并委任他为民国第一军第三师师长。
赵伯先被孙中山追赠上将军,冷遹被孙中山授予中将军衔。由此,也可以看出赵伯先、冷遹在辛亥革命中的各人贡献。他们是辛亥革命中的功臣。作为乡人、战友,冷遹实现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赵伯先临终前“雪耻唯君等!”的嘱托与创建共和的遗愿。并在1912年赵伯先灵柩运回镇江安葬时,从外地赶回镇江致哀治丧,担任追悼会主持人之一;在1926年发起筹集资金塑赵伯先铜像、建伯先公园,让赵伯先年轻、英武的将军形象永远矗立在镇江的大地上。1931年6月赵伯先铜像揭幕、伯先公园落成。镇江有了第一个纪念性公园,镇江人民有了缅怀辛亥先烈赵伯先的场所。 6年间,冷遹为铜像、公园的建成,克服了许多困难,倾注了大量心血,赵伯先铜像、伯先公园及伯先路,凝聚了冷遹和镇江人民对赵伯先的缅怀与崇敬。
- 上一篇:冷遹纪念馆馆长一行到访中华职业教育社
- 写一篇:冷遹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