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大公至德 千古一人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5日 | 浏览次数:

——冷遹挽孙中山联赏析

裴 伟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一个早晨,享年59岁。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签名吊念的民众达到74万多人,参加送殡的也有30余万人。北京治丧处在20天中共收到挽联59000余幅,湖南各界追悼会会场内外挂有挽联70000余栩,其他各地挽联一般都有一千至数千副。中国各地隆重举行追悼会。海外的挽联也不可胜数,由此估计,海内外挽联当不下于十万副。在悼念和纪念孙中山的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流传人口的挽联。

在有关书籍收录的上千副挽联字数有多有少,多至128言,少仅4言。但均情寓其中,值得品味。挽联文字最大量的是对孙中山主义、思想、功业、品德的赞颂。

镇江冷遹先生写的挽联文字为:

三千年帝王本纪,一笔勾销,建中国新世元,五族共和,旋乾转坤凭赤手;

四百兆人民主权,万邦公认,弃天下如敝屣,九州多难,披肝沥胆为苍生。

与众多出于名人之手的作品相比,辛亥革命亲历者冷遹先生的挽联特色独具。

一、简练地概括了近代革命先行者的历史贡献

从历史发展大势来看,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一方面结束了中国的传统社会,另一方面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后一个方面的意义越来越显得突出。尽管辛亥革命并没有最终实现其政治目标,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面貌,但辛亥革命毕竟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它包括民主思想的大规模传播和民主主义革命行动的疾风骤雨式的推行。民主思想的大规模传播,为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舆论动员作用;而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使全国的老百姓受到了一次极其难得的民主主义的实际教育和洗礼。正因如此,推翻封建专制,推翻皇帝统治,这种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对全体中国人是一次深刻而直观的民主教育。辛亥革命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作为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于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成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政治和经济条件,革命将封建专制的中国引上了民主共和的轨道,这是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也是孙中山的最大历史贡献。

二、高度赞扬了中华民国创立者的政治美德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在结束16年的流亡生涯终于回到上海,当国内报纸揣测他从美英法带回了军舰与大批贷款之时,孙却对记者说:“予不名一文也,所带着革命之精神耳!”尽管他“不名一文”,又不掌握军权,但是最终得到了各省代表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孙中山在气质上,更类似于甘地,除了个人的道德感召力,他几乎无所依赖。而正是由于这种道德勇气,他身后,有一大批仁人志士的追随,最终,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身上的这种政治道德力的体现。

时至今日,孙中山不再只是官方的政治符号和民间的政治偶像,作为一段大历史中的关键人物,其精神遗产在全方位、深入研究和大胆解读中开始突破漫长的“遗训遗言”阶段,有了全新的内容,并发挥微妙的政治影响力。作为全球中国人都认同的革命家,对孙中山的纪念早已跨越了党派边界。胡锦涛总书记说“孙中山先生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 (2005年4月,胡锦涛会见连战时的讲话) 连战主席 “清季末世,内政失修,外患迭乘,屡订条约,丧权辱国,生民涂炭,其谁能救?惟我总理,独抱远识,洞烛潮流,倡导革命……缅我总理,大功至德,千古一人,一人千古。凡我党员,恪遵遗命,共勉振兴,再造中华”。(连战《祭告总理文》) 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之职。史学界普遍认为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但从孙中山“让位”来看,冷遹认为“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高度评价了孙先生的“让位高风”,这是独具眼光的。正如文史学家伍立杨指出,“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一出于他的心胸,一出于当时的形势。他顾念大局,以统一为要素,以道德为准绳,其心直可剖示天下。在他的心中,决无恋栈和弄权的半点私心,这与不学无术,自我膨胀,故弄玄虚的专制恋栈狂相比,是何等的高尚!”(《让大位、按手印及其他》,载《书屋》2005年第12期)。镇江籍历史学家茅家琦指出,让位虽然是“孙中山的失败”,“仍有它的积极意义”。首先,通过议和“让位”,“促使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从而顺利地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皇专制制度的目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其次,通过‘让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践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选举原则,体现了孙中山忠于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的崇高精神风貌,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意识的确立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再次,‘让位’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民初复杂的谁掌握政权的角斗中遭到失败,但并不说明辛亥革命也遭到失败”。(茅家琦等著:《孙中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孙中山的伟大人格魅力源自他的道德实践。孙中山不仅是一位坐言起行的革命家,也是内在善品与外在善行高度结合的道德范例。他不图私利、重于利人的精神境界,爱民族、爱国家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一切都极大地感染和激励了人们对民主革命的参与欲和行动热情。 孙中山的伦理思想,是在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积极的思想成果。他将古今中外的伦理思想集薰莸于一器,提炼出了超越前人的伦理观念。的确是站在时代潮流的制高点上去建构他的伦理思想体系的。他的伦理思想不仅成为当时推动民主革命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值得珍惜和批判继承的思想财富。他崇高的道德境界更值得后人学习。

三、深切表达了事业继承者的现实忧虑

出身镇江农家的冷遹先生,小孙中山16岁,冷遹不仅是辛亥革命的亲历者、领导者,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事业继承者。他20岁考入安徽武备学堂,结识柏文蔚、陈独秀等共同组织岳王会,毕业后,到南京新军第九镇第三十三标第二营任右队队官从事革命活动。次年,参加同盟会。先后在安徽、广西组织过两次起义,都因事机不密,未能实现。曾被两江总督端方逮捕,受到严刑讯问,坚不吐实,后被营救出狱。在广西时曾任陆军小学提调,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是他的学生。 武昌起义时,他是同盟会广西支部代理支部长,任广西民军混成协帮统,率师北上。但到达武汉时,南北议和,奉命东下南京,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中将军衔,委任为第一军第三师师长。1913年,冷遹是江苏陆军三师师长,镇守徐州,讨袁战争爆发,利国驿之战为冯国璋、张勋夹击,部下张宗昌、褚玉璞叛变,战斗7天,终于失败,流亡日本,继续追随孙中山革命。1915年冬,蔡锷在云南起义,反对袁世凯称帝。他回国投入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的总参议并代理内务部长。后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回到家乡兴办实业和教育。1921年,他集资创办江北盐垦公司,又与严惠宇、陆小波等在四摆渡、高资、桥头、黄墟等地创办几个蚕种场。1923年,授将军府平威将军。 他与孙中山的忠诚追随者,冷先生投入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运动,为中华民国效忠誓志不懈。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成立军政府,冷遹受命任军政府总参议,并代理内政部长,颇为孙中山所器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先生逝世之时,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列强入侵的境地,中国人民正处于内忧外患,沉浸于孙中山逝世的迷惘之中。冷遹心中的现实中国图景——“困仓无积谷,陇亩多荆榛。灾棱逼天祸,兵戈遽狂秦;虽欲服南畴,不得为良民。民生既已荒,国计徒苦贫;艰危启觊觎,方法有旧新。事穷变乃通,郁者求其伸;农村日改进,治理贵真纯。”(冷遹:《书赠宋子紫云•临别留念》)

作为孙中山的一名忠实信徒和得力骨干,冷遹始终不忘孙中山的教诲。他深知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所以他要更加珍惜,百般维护。在孙中山逝世之后,冷遹始终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继续拥护孙中山先生确定的三大政策,以实际行动同共产党合作。1921年,冷遹从广州回到镇江,专心致志为地方服务。他协助地方办医院,办孤儿教养院,办女子职业中学和蚕业指导所,培养小学教师和蚕业指导人才。组织镇江县塘工委员会,帮助农民开塘筑坝,蓄水灌溉,发展生产。冷遹先生热心地方公益,功在人心。 1928年春,冷遹代表镇江黄墟地方人士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暨江苏省农矿所合作,兴办农村改进事业,以他的故乡黄墟镇为中心,就近划入12个自然村,作为农村改进试验区。一方面设立示范农场,指导栽桑养蚕,提倡植树造林,推广优良种子,推行新式农具,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走生产致富的道路。同时又将县立师范学校迁黄墟,改名黄墟乡师,树人树木,兼筹并顾,为桑梓造福。 冷遹执行孙中山遗嘱,一贯同情和支持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革命斗争,多次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抗战时期,为了促成国共恢复和谈, 1945年7月,冷先生同褚辅成、黄炎培、傅斯年、章伯钧、左舜生等六人不畏险阻,从重庆飞延安,商谈国事。7月14日冷遹与黄炎培、江问渔联名发表声明,支持中国共产党关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挚友。

一般人都认为,写挽联是对亲友去世表示哀思之意,联中的用词必然是悲伤的词句,如“风冷”、“霜萎”、“月落”、“星沉”之类,使读者伤心怆怀。在面对评价一位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离去的“德业襟期甲天下”的革命先驱、历史伟人,与自己生死相依、息息相通的精神领袖,冷遹先生的哀挽文字却没有挽联套路常用的“哀语”,乍看用语平铺,雅俗共兼,实则起伏跌宕,卓尔不凡。尤其是联文中化用的“帝王本纪”“一笔勾销”,用词形象,富有历史感染力、政治说服力。而“披肝沥胆为苍生”又将孙中山的鞠躬尽瘁(孙中山死因肝癌)的风范道出,与上联的“旋乾转坤凭赤手”对仗稳切。故全篇不失为文中佳作,联中雅鉴,可作史书看,可作掌故谈,可信可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