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遹将军与二次革命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5日 | 浏览次数:
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编辑部 沈骞
冷遹,字禦秋(1882-1959年),镇江丹徒黄墟镇人。家境清贫,少有大志。1902年考取安徽武备学堂,1905年毕业。分发南京新军九镇33标。1906年参加同盟会。在革命党人赵声(伯先)带领下,密谋起义,被公推为安庆秋操起义总指挥。
1910年任广西陆军小学提调,李宗仁、白崇禧都是他的学生。建立广西同盟会支部,并代理支部长,发行《南风报》,宣传革命,介绍多名人员参加同盟会,成为广西革命最初发起人之一。他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桂林方面的联系人。1911年广西光复后,新军改称民军,冷遹任广西民军混成协帮统。率师援鄂,是南北方议和代表,率军开抵南京迎接民国成立。
1912年元月,孙中山大总统授于冷遹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委任他为三师师长,驻军重镇徐州。由于他纪律严明,受到陆军部通令嘉奖,深受徐州人民爱戴,老百姓以其名命名一条马路,以表纪念。二次革命失败后,冷遹流亡日本,继续追随孙中山从事反袁活动。本文对冷遹将军在二次革命中的一些事迹进行梳理,来探讨冷遹将军在二次革命中发挥的作用。
辛亥革命驱除了鞑虏皇帝,形式上实现了同盟会“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的总章要点(同盟会总章内容,实际上仍是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但是政权落入了大奸贼袁世凯只手,中山先生本人却下野了。
1912年(民国元年)初夏,中山先生也被袁世凯请来北京,聘为铁路总办。中山先生亲口说道:“文不才,与诸同志种‘三民主义’之因,得‘民族’‘民权’二果。今复以在野之身,努力实现‘民生’将无愧于民乎?”
那时候的国民党员,并无什么经常活动可言,理事们开会和决议,有时甚至在报纸上也能见到。袁世凯始终以国民党为主要政敌,尽管国民党人处处迁就,袁世凯却处处紧逼,对国民党人采取欺骗、分化、收买、暗杀,无所不用其极。国民党主要负责人之一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后,袁贼的狰狞面目已经彻底暴露了。国民党内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主张与袁贼决裂,立即集合南方的军队,进行北伐。但以黄兴为代表的一些理事,认为袁贼兵力强大,粮饷弹药充足,又有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撑腰,如立即北伐,不啻以卵击石。当务之急是积聚力量,然后进取。黄兴的主张,合乎当时情势,得到国民党多数理事的赞同。但是,由于国民党成立于拼凑,党内不乏袁贼耳目,这样的决策,自然使袁贼感到后患。袁贼凭借他的优势,决心抢先发动进攻,以夺取国民党在南方的地盘。至此,国民党被迫起兵抵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只有江西李烈钧、江苏章梓、冷遹、顾忠深和上海陈英士等部下。袁贼出兵后,国民党在中山先生主持下,令李烈钧宣布讨袁,派黄兴到江苏组织军队北伐,派钮永建在上海筹划攻占袁世凯据点上海制造局(即南铁厂)。冷遹将军在北洋政府初期,孙中山先生实力最为弱小,革命形势很不明朗的时期,都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的,和李烈钧等人一同用武力抗击北洋军阀,支持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大业的,可见冷遹将军革命意志之顽强,革命立场之坚定。
其时钮永建虽任总指挥而自己手下并无兵卒,认为靠得住的是陈英士的部下,另外已联络好水上警察厅厅长沈宝琦的队伍。毕士龙建议在袁军发动攻势前,就近到江苏调兵,抢先把上海制造局打下,然后以沪军支援苏军北伐。钮永建认为计谋很好,便写信详细告诉黄兴,请黄兴调度。此信由毕士龙带到南京面呈黄兴。黄兴见信后非常赞同。但因章梓、冷遹部已布置就绪,开始渡江北进,只有顾忠深的十六师担任后援,未曾调动。钮永建亦已将上海的军队部署好了。当时集合的队伍有沪军都督陈英士部下的一部分约四千人,顾忠深十六师的张团一千余人,总共六千余人。随即召集各部将领定计,采用三面进攻,一举击降。大家都非常高兴,以为制造局内袁军兵力薄弱,又无准备,此举定能马到成功。1913年8月,正值天气大热,所喜兵士斗志旺盛(以为必胜,怎么不旺盛?此乃轻敌——发帖者语),挥汗进军,将制造局东、西、北三面围定,止留南面浦江水面。当天傍晚,构筑简单工事完毕,钮永建下令开火。 天色微明时,袁军开始猛烈反击,钮永建为避免革命军大量的无谓牺牲,不得不下令撤退。这便是“二次革命”中攻打上海制造局之役。
就在攻打上海制造局的同时,黄兴组成的讨袁军由冷遹指挥,在前线连克数地,直捣徐州,讨袁军声威大震。此处可见冷遹将军军事指挥技术之高,在二次革命中,革命军的战术胜利并不多,上海制造局之役不顺之际,面多北洋军阀精锐的嫡系部队,冷遹将军能连克数地,威胁到北洋军阀的重镇徐州,实属不易,可以说是为革命军的士气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袁军方面,冯国璋、李纯部已从湖北攻入江西,倪嗣冲部则由安徽亳县攻入津浦路要地蚌埠,形成了南北对南京的夹击之势。此时南京尚未受到任何威胁,黄兴、章梓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竟闻风而逃,一面还电告冷遹,要冷遹相机逐步南撤。当冷部南撤时,倪嗣冲的军队慑于冷部余威,竟未敢拦击。可见冷遹将军在民国初期的威望之高,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张静江闻知冷部南返消息,极为忧虑。为使冷部等不致被袁世凯利用,即召戴季陶和毕士龙两人去南京收抚,次日,毕士龙一早去张静江家,一边同张静江、周佩珍谈谈收编的事情,一边等候戴季陶。约好的时间已过,迟迟不见戴季陶来,大家都很着急。为恐耽误行期,张即命周去戴家看看。周佩珍去戴家后回来说:“我到了季陶家,按过门铃,只见戴嫂子出来,她见是我,便双手拦住大门不让我进屋,问我何事。我见事出有因,未便吐实,只推说静江先生有党内要事同季陶先生商量。戴嫂子一松手,我进屋便直入他卧室,卧室里那张卧床的帐子胡乱挂着,我上前掀开帐子,只见季陶坐在床上,面有抓伤,一见到我,他竟然哭了起来。因时间局促,不及多谈,我只得也说静江先生请他有要事相商,勿要迟疑。季陶说他随后便来了。”周佩珍还说戴家夫妻打架,戴妻是属猫的。正在取笑,戴季陶来了。张静江对戴季陶说:“时间来不及了,赶快动身吧。勿因家事误了大事。”戴此时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和我同去南京。我们由周佩珍陪同直抵发码头,急急上船而去。(后来得知,戴夫妻打架是假,躲避危险是真,戴常用这种手段行诈。可叹——发帖者根据原文注释整理)舟抵南京,毕士龙同戴季陶同住日本人开设的宝来旅馆。第二天一早,知道了冷部就在这一天过江,毕士龙便去码头迎候。午后两点多钟,第一批军队由第三师旅长伍崇仁率领没,过江来了(伍崇仁,字绥卿,浙江人,为人刚直,是毕士龙在三十三标时的老上司。伍在三十三标第一营当管带时,毕士龙在他部下当队官,所以熟识)。毕士龙即迎伍区江南第一楼开了房间。置酒洗尘。席间,毕士龙对伍崇仁说:“我受命在此,欢迎旅长,旅长辛苦了。”谁知他闻言满面怒容,说道:“辛苦二字,我们不谈了。我们在前线已把贼军追过徐州,忽然接到急电要我们速退。原来黄兴、章梓他们已经逃走了,革命党太无用了。打仗是拼命的事,哪里说得上辛苦不辛苦。”毕士龙陪笑道:“胜负进退,乃兵家常事,旅长打的是胜仗呀。旅长可以自立政府,重整旗鼓,与袁贼打到底的。”(好一个可以“自立政府”,天下大乱群龙无首的活画像——发帖者语)伍崇仁双手乱摇说:“不要再说这些了。我们还是吃酒吧。”我又说:“有戴季陶先生想见见旅长。”伍崇仁一口回绝道:“我不愿同任何人谈此事,请你回去谢谢戴先生。”毕士龙无奈,只得再找别人。当毕士龙找到邓超、郭叔完、王麒(笔者的连襟)等团长,谈及收编反袁事,他们都说:“黄兴他们倒好,都逃走了,把我们一丢了事。亏我们打了胜仗,不然要回不得南京了。这样的革命,如同儿戏,我们不参加了。”他们也都不愿意见戴季陶。毕士龙又去找到吴浩,吴浩是冷部的别动队队长,他部下本有一千多人,皆是能征惯战之人士。吴浩说:“我愿意同袁贼打下去,只是我部损失重大,人、枪、弹药均无法补充,便是补足了人,一时也来不及训练。”原来吴浩的别动队在战场上打仗非常勇敢,伤亡亦很少。但是在接到退兵电报乘火车退回南京时,晚间行车,恰逢大雨,部下未带雨具,乘的又是无顶货车,只得将大块帆布拉蓬遮盖。兵士想不到后果严重,仓猝间将帆布的绳头系在车皮间的接头键销上。火车开动后,正值风雨交加,大风将帆布不住掀动,造成绳头将键销拉出,前面车皮与后面车皮脱离。火车头不知后面情况,自顾往前驶去,脱下的几节车皮则停留在轨道上。不料后面又有火车开来,不及制动,将停留轨道上的车皮猛撞出轨翻车,致使吴浩部下伤亡极为惨重。毕士龙还遇到广西军第八师的团长廖轰,他倒肯打。只是他的师长陈之骏是冯国璋的女婿,毕士龙不了解廖轰,所以没敢和他多谈。其余我所碰见的营、团长等,个个垂头丧气,缺乏斗志。戴季陶也在四处奔走,活动,未获成功。毕士龙和戴季陶两人在南京活动了三天,毫无所得,只得空手回沪。
毕士龙回沪不久,闻知有何海鸣与韩恢二人去南京领导独立,在张勋攻打南京前,从徐州撤回的部分军队,被何、韩组织成功。何、韩二人领导的这些军队同已经投降张勋来进攻南京的徐宝珍(帮会中人,徐宝山的兄弟)部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上面所说广西军团长廖轰带领部下作战非常勇猛,将徐宝珍的军队打死极多。但终因势寡力弱,后援不继,而告失败。最后何海鸣投降了张勋,韩恢突围撤走。张勋部进入南京后烧杀掳掠,荼毒百姓。袁世凯派冯国璋任江苏都督。
“二次革命”至此全告失败了。二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冷遹将军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立场,高超的军事指挥技术,和在民国初年崇高的个人军事威望,革命大局虽然形势不明朗和不乐观,但这也绝非是冷遹将军个人力量所能挽回和拯救的。
- 上一篇:大公至德 千古一人
- 写一篇:从“仁人安宅”匾说起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5日 | 浏览次数:
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编辑部 沈骞
冷遹,字禦秋(1882-1959年),镇江丹徒黄墟镇人。家境清贫,少有大志。1902年考取安徽武备学堂,1905年毕业。分发南京新军九镇33标。1906年参加同盟会。在革命党人赵声(伯先)带领下,密谋起义,被公推为安庆秋操起义总指挥。
1910年任广西陆军小学提调,李宗仁、白崇禧都是他的学生。建立广西同盟会支部,并代理支部长,发行《南风报》,宣传革命,介绍多名人员参加同盟会,成为广西革命最初发起人之一。他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桂林方面的联系人。1911年广西光复后,新军改称民军,冷遹任广西民军混成协帮统。率师援鄂,是南北方议和代表,率军开抵南京迎接民国成立。
1912年元月,孙中山大总统授于冷遹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委任他为三师师长,驻军重镇徐州。由于他纪律严明,受到陆军部通令嘉奖,深受徐州人民爱戴,老百姓以其名命名一条马路,以表纪念。二次革命失败后,冷遹流亡日本,继续追随孙中山从事反袁活动。本文对冷遹将军在二次革命中的一些事迹进行梳理,来探讨冷遹将军在二次革命中发挥的作用。
辛亥革命驱除了鞑虏皇帝,形式上实现了同盟会“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的总章要点(同盟会总章内容,实际上仍是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但是政权落入了大奸贼袁世凯只手,中山先生本人却下野了。
1912年(民国元年)初夏,中山先生也被袁世凯请来北京,聘为铁路总办。中山先生亲口说道:“文不才,与诸同志种‘三民主义’之因,得‘民族’‘民权’二果。今复以在野之身,努力实现‘民生’将无愧于民乎?”
那时候的国民党员,并无什么经常活动可言,理事们开会和决议,有时甚至在报纸上也能见到。袁世凯始终以国民党为主要政敌,尽管国民党人处处迁就,袁世凯却处处紧逼,对国民党人采取欺骗、分化、收买、暗杀,无所不用其极。国民党主要负责人之一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后,袁贼的狰狞面目已经彻底暴露了。国民党内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主张与袁贼决裂,立即集合南方的军队,进行北伐。但以黄兴为代表的一些理事,认为袁贼兵力强大,粮饷弹药充足,又有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撑腰,如立即北伐,不啻以卵击石。当务之急是积聚力量,然后进取。黄兴的主张,合乎当时情势,得到国民党多数理事的赞同。但是,由于国民党成立于拼凑,党内不乏袁贼耳目,这样的决策,自然使袁贼感到后患。袁贼凭借他的优势,决心抢先发动进攻,以夺取国民党在南方的地盘。至此,国民党被迫起兵抵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只有江西李烈钧、江苏章梓、冷遹、顾忠深和上海陈英士等部下。袁贼出兵后,国民党在中山先生主持下,令李烈钧宣布讨袁,派黄兴到江苏组织军队北伐,派钮永建在上海筹划攻占袁世凯据点上海制造局(即南铁厂)。冷遹将军在北洋政府初期,孙中山先生实力最为弱小,革命形势很不明朗的时期,都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的,和李烈钧等人一同用武力抗击北洋军阀,支持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大业的,可见冷遹将军革命意志之顽强,革命立场之坚定。
其时钮永建虽任总指挥而自己手下并无兵卒,认为靠得住的是陈英士的部下,另外已联络好水上警察厅厅长沈宝琦的队伍。毕士龙建议在袁军发动攻势前,就近到江苏调兵,抢先把上海制造局打下,然后以沪军支援苏军北伐。钮永建认为计谋很好,便写信详细告诉黄兴,请黄兴调度。此信由毕士龙带到南京面呈黄兴。黄兴见信后非常赞同。但因章梓、冷遹部已布置就绪,开始渡江北进,只有顾忠深的十六师担任后援,未曾调动。钮永建亦已将上海的军队部署好了。当时集合的队伍有沪军都督陈英士部下的一部分约四千人,顾忠深十六师的张团一千余人,总共六千余人。随即召集各部将领定计,采用三面进攻,一举击降。大家都非常高兴,以为制造局内袁军兵力薄弱,又无准备,此举定能马到成功。1913年8月,正值天气大热,所喜兵士斗志旺盛(以为必胜,怎么不旺盛?此乃轻敌——发帖者语),挥汗进军,将制造局东、西、北三面围定,止留南面浦江水面。当天傍晚,构筑简单工事完毕,钮永建下令开火。 天色微明时,袁军开始猛烈反击,钮永建为避免革命军大量的无谓牺牲,不得不下令撤退。这便是“二次革命”中攻打上海制造局之役。
就在攻打上海制造局的同时,黄兴组成的讨袁军由冷遹指挥,在前线连克数地,直捣徐州,讨袁军声威大震。此处可见冷遹将军军事指挥技术之高,在二次革命中,革命军的战术胜利并不多,上海制造局之役不顺之际,面多北洋军阀精锐的嫡系部队,冷遹将军能连克数地,威胁到北洋军阀的重镇徐州,实属不易,可以说是为革命军的士气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袁军方面,冯国璋、李纯部已从湖北攻入江西,倪嗣冲部则由安徽亳县攻入津浦路要地蚌埠,形成了南北对南京的夹击之势。此时南京尚未受到任何威胁,黄兴、章梓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竟闻风而逃,一面还电告冷遹,要冷遹相机逐步南撤。当冷部南撤时,倪嗣冲的军队慑于冷部余威,竟未敢拦击。可见冷遹将军在民国初期的威望之高,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张静江闻知冷部南返消息,极为忧虑。为使冷部等不致被袁世凯利用,即召戴季陶和毕士龙两人去南京收抚,次日,毕士龙一早去张静江家,一边同张静江、周佩珍谈谈收编的事情,一边等候戴季陶。约好的时间已过,迟迟不见戴季陶来,大家都很着急。为恐耽误行期,张即命周去戴家看看。周佩珍去戴家后回来说:“我到了季陶家,按过门铃,只见戴嫂子出来,她见是我,便双手拦住大门不让我进屋,问我何事。我见事出有因,未便吐实,只推说静江先生有党内要事同季陶先生商量。戴嫂子一松手,我进屋便直入他卧室,卧室里那张卧床的帐子胡乱挂着,我上前掀开帐子,只见季陶坐在床上,面有抓伤,一见到我,他竟然哭了起来。因时间局促,不及多谈,我只得也说静江先生请他有要事相商,勿要迟疑。季陶说他随后便来了。”周佩珍还说戴家夫妻打架,戴妻是属猫的。正在取笑,戴季陶来了。张静江对戴季陶说:“时间来不及了,赶快动身吧。勿因家事误了大事。”戴此时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和我同去南京。我们由周佩珍陪同直抵发码头,急急上船而去。(后来得知,戴夫妻打架是假,躲避危险是真,戴常用这种手段行诈。可叹——发帖者根据原文注释整理)舟抵南京,毕士龙同戴季陶同住日本人开设的宝来旅馆。第二天一早,知道了冷部就在这一天过江,毕士龙便去码头迎候。午后两点多钟,第一批军队由第三师旅长伍崇仁率领没,过江来了(伍崇仁,字绥卿,浙江人,为人刚直,是毕士龙在三十三标时的老上司。伍在三十三标第一营当管带时,毕士龙在他部下当队官,所以熟识)。毕士龙即迎伍区江南第一楼开了房间。置酒洗尘。席间,毕士龙对伍崇仁说:“我受命在此,欢迎旅长,旅长辛苦了。”谁知他闻言满面怒容,说道:“辛苦二字,我们不谈了。我们在前线已把贼军追过徐州,忽然接到急电要我们速退。原来黄兴、章梓他们已经逃走了,革命党太无用了。打仗是拼命的事,哪里说得上辛苦不辛苦。”毕士龙陪笑道:“胜负进退,乃兵家常事,旅长打的是胜仗呀。旅长可以自立政府,重整旗鼓,与袁贼打到底的。”(好一个可以“自立政府”,天下大乱群龙无首的活画像——发帖者语)伍崇仁双手乱摇说:“不要再说这些了。我们还是吃酒吧。”我又说:“有戴季陶先生想见见旅长。”伍崇仁一口回绝道:“我不愿同任何人谈此事,请你回去谢谢戴先生。”毕士龙无奈,只得再找别人。当毕士龙找到邓超、郭叔完、王麒(笔者的连襟)等团长,谈及收编反袁事,他们都说:“黄兴他们倒好,都逃走了,把我们一丢了事。亏我们打了胜仗,不然要回不得南京了。这样的革命,如同儿戏,我们不参加了。”他们也都不愿意见戴季陶。毕士龙又去找到吴浩,吴浩是冷部的别动队队长,他部下本有一千多人,皆是能征惯战之人士。吴浩说:“我愿意同袁贼打下去,只是我部损失重大,人、枪、弹药均无法补充,便是补足了人,一时也来不及训练。”原来吴浩的别动队在战场上打仗非常勇敢,伤亡亦很少。但是在接到退兵电报乘火车退回南京时,晚间行车,恰逢大雨,部下未带雨具,乘的又是无顶货车,只得将大块帆布拉蓬遮盖。兵士想不到后果严重,仓猝间将帆布的绳头系在车皮间的接头键销上。火车开动后,正值风雨交加,大风将帆布不住掀动,造成绳头将键销拉出,前面车皮与后面车皮脱离。火车头不知后面情况,自顾往前驶去,脱下的几节车皮则停留在轨道上。不料后面又有火车开来,不及制动,将停留轨道上的车皮猛撞出轨翻车,致使吴浩部下伤亡极为惨重。毕士龙还遇到广西军第八师的团长廖轰,他倒肯打。只是他的师长陈之骏是冯国璋的女婿,毕士龙不了解廖轰,所以没敢和他多谈。其余我所碰见的营、团长等,个个垂头丧气,缺乏斗志。戴季陶也在四处奔走,活动,未获成功。毕士龙和戴季陶两人在南京活动了三天,毫无所得,只得空手回沪。
毕士龙回沪不久,闻知有何海鸣与韩恢二人去南京领导独立,在张勋攻打南京前,从徐州撤回的部分军队,被何、韩组织成功。何、韩二人领导的这些军队同已经投降张勋来进攻南京的徐宝珍(帮会中人,徐宝山的兄弟)部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上面所说广西军团长廖轰带领部下作战非常勇猛,将徐宝珍的军队打死极多。但终因势寡力弱,后援不继,而告失败。最后何海鸣投降了张勋,韩恢突围撤走。张勋部进入南京后烧杀掳掠,荼毒百姓。袁世凯派冯国璋任江苏都督。
“二次革命”至此全告失败了。二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冷遹将军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立场,高超的军事指挥技术,和在民国初年崇高的个人军事威望,革命大局虽然形势不明朗和不乐观,但这也绝非是冷遹将军个人力量所能挽回和拯救的。
- 上一篇:大公至德 千古一人
- 写一篇:从“仁人安宅”匾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