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改善民生 积极抗战 力争民主 奉献晚年 ——冷遹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记事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23日 | 浏览次数:

区无党派人士联谊会  黄卫荣  蒋其君

冷遹,是我国知名的政治活动家。在他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每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他总是勇于更新思想,紧紧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从少年到老年、从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愈来愈成为一位坚定的、与时俱进的爱国民主人士,而他的每一次转变都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密切相连。

一、先生与中共统一战线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必须在不同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强大的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冷遹先生与中共的统一战线密切相连,她成就了先生,指引着先生的不断成长;她感召着先生,激发着先生为国不断奉献。

冷老先生的个人品性、志向、人脉关系等等也都推动着先生与中共的统一战线越走越近。

第一,先生目睹家贫国弱的现状,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有一次先生与几个朋友途径镇江英租界时,亲眼看到外国人横冲直撞,辱骂行人,先生曾经也亲身受到满清骑兵凌辱。先生认识到要救亡图存非要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他说:他日得志,定要让所有贫苦人有饭吃、有屋住。这成为先生一直以来不断走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第二,先生的追求与中共的革命目标是一致的。中共二大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而先生从小就对洋人、满清旗人官兵充满憎恨。有一次先生和友人在宝盖山处散步,途中见英人坐轿车来往经过盛气凌人,都义愤填膺,怒视洋人并大声喝道:中国被洋人欺辱到这种地步,真是国家的耻辱!有一次先生几人进城,见百姓受旗人凌辱,十分气恼,他们同声咒骂,共勉道:欲雪耻辱,惟有读书。就这样,先生将对洋人、旗人的憎恨渐渐上升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第三,中共党员和党的事业的影响。先生的舅舅是小学教员、老同盟会员,对中国共产党有一定的了解,且与一些中共党员有往来。先生的管家吴顺康是中共地下党员,这些关系对冷老都有影响。1945年先生访问延安归来,把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合影照片挂在墙上,放在玻璃台板下,告诉子女:那里人人平等、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延安的社会是个理想的社会。他手抚带回来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生产的毛毯说:别看它粗一点,那里才是真正办事业的。

二、先生与中共统一战线的活动

1、与民主联合阵线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只是一个由少数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党,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必需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同盟军,组成强大的统一战线。1922年中共提出同国民党等革命民主党建立一个联合的阵线,同年在党的二大上成为全党的共识,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的第一次合作,革命的民主联合阵线建立起来,推动着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而先生是早期的同盟会员,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先生也很快地融入到国民大革命运动的洪流中来。

1921年起,冷遹先生回到镇江,致力于实业建设、职业教育,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拯救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响应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为抵制外国棉花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陈光甫和邹秉文等人的帮助下,先生开始了在江北的盐垦事业。为反对日本丝绸制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先生开始振兴中华丝绸业,他与镇江著名的工商业家陆小波、严惠宇及蚕业专家葛敬中等合作,在镇江丘陵地区发展蚕桑事业,从益民蚕种场,到益民二场,再到均益蚕种场三益蚕种场,以及后来的永安蚕种场,十多年来,先生不遗余力地提倡在丘陵地带植桑养蚕,积极创办新型蚕种场,推广改良品种,培养农村养蚕技术人员,为促进中华蚕丝业的发展,恢复我国丝绸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先生还十分重视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他认为教育也能拯救国家。1926年先生联名黄炎培、唐儒箴等人发起创办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后又办镇江县黄墟乡村师范学校,为农村输送了教育的师资和蚕桑养殖技术人员,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2、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民族统一起来一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先生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洪流中去。

19378月,先生与陆小波、严惠宇在南门都天庙,顶香燃烛,发誓保持民族气节,坚持抗战到底,先生的这种精神有力地鼓舞了镇江人民的抗日斗志。作为地方爱国人士,先生为抗日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组织构筑防御工事及防空壕、洞,配合军事部门训练,演习防空和救护,协助维持地方秩序与查防汉奸,征集民工与运输工具,运送支前物资,接运、慰劳过境部队和伤员,宣传抗日和动员工商界购买救国公债等等,形成了全城上下一致,同仇敌忾的爱国抗敌局面。在武汉会战前线,先生组织江苏青年战地服务团,到前方做抗日工作。当听说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经济紧张的消息后,先生组织一批物资运往根据地。为突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先生假借慰问国统区的抗战,中途通知中共在安徽地区将这批物资接收,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汪精卫投敌叛国后,先生联合张澜等民主人士发表宣言,声讨汪精卫的罪行。除此之外,先生在抗战期间积极和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等常有往来,共商时局,衷心拥护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1年,他与张澜、黄炎培等组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国民参政会上,支持林伯渠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在抗战后期,为促使抗战的早日胜利以及战后的政治安排,先生与黄炎培、傅斯年等6位民主人士亲赴延安,与中国高层进行三次商谈,取得广泛共识。延安之行给先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加坚信中共是中国未来的领导者,延安是中国革命实现的方向。

3、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和命运,为争取和平和民主,争取中国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做了大量的工作,团结各民主党派一起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在解放战争后期,为筹建新中国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号召,纷纷奔赴解放区,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共商国是,为建立新中国献计献策。1949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一起筹备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此间,先生虽然担任国民党政府江苏省临时参议会议长,但是他利用合法身份,继续从事民主运动,坚持进步。一方面先生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为争取和平与民主作了坚决斗争,江苏地方人士遇到危难之事,他总是尽力帮助排解。另一方面先生利用合法身份,为人民解放事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不顾个人安危,支持和掩护镇江地区地下党组织的革命斗争。地下党常常通过秘密关系,向他反映情况和提出请求,凡是他能办到的一定尽力帮忙,时而营救被捕同志,时而为党购买急需物资。先生一生自奉俭朴,布衣、布衫、布鞋,四菜一汤,黄酒一两杯而已,但是在其儿子结婚时先生却一连七天大摆流水席,当时不少人怀疑先生是不是变质了,其实先生只是暗借流水席人员更替频繁的特点在掩护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变的只是先生为党服务的形式,而不变的是先生为党服务的心。正如陈云阁同志在回忆文章中所说:在冷老政治影响所及的地区活动,有一种特殊的安全感。

解放后,先生虽已近古稀,但老人呼吸着新鲜自由空气,心情十分舒畅,精神更加焕发。19499月,先生响应中共号召,出席了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01日,先生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以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华东水利部部长,江苏省副省长,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兼江苏省主任委员等职。多年来,先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参政议政,他常对亲友说:今后要跟着共产党走,好好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生人民革命政权、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先生在任华东水利部长时,亲任镇江塘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鼓励、督促丘陵山区的农民开塘蓄水防荒。在其任期之内,治理了沂沭河、淮河,疏浚了运河,整治了长江下游各主要河道,将不少华东水害变为水利,为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作了贡献。除此之外,先生担任民主建国会和中华职教社的领导职务,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始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勉励同仁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与共产党同舟共济。

回顾中国革命的一百年,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多年,从开国大典到改革开放;实践已经证明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每一个爱国者成长的重要途径,冷遹先生也不例外。在先生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有过彷徨,有过等待,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来没有过倒退,先生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为大多数人谋福利,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是一位民主主义者,恰如黄炎培先生在诗中所赞誉的那样:才大功偏实,名藏位自高。 十年聊补罅,一炬万邻焦。 荫满黄墟树,雄鸣歇浦潮。 江山重整顿,携手上归桡。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建轩《民建先驱冷御秋》《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冯鸣仪《与时俱进的爱国民主人士冷遹》 《钟山风雨》2001年第5

3.王占阳《论统一战线的历史变迁》《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

4.中共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委员会《试论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3

5.徐培鸿等《江苏人民不忘泽被乡梓的冷遹》

6. 冷遹《追随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点回忆》

7.江苏省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8.宋紫云《冷御秋先生轶事》